天然治疗癣

2考虑的补救措施

一些自然疗法被用于治疗癣,皮肤病在儿童中特别常见。 一种真菌感染,癣通常通过皮肤接触传播,与受污染物品(包括未洗涤的衣物和泳池表面)接触,或与携带真菌的宠物接触。 癣的标准治疗包括使用非处方抗真菌药物,但一些初步研究表明,某些自然疗法也可能有助于治愈癣。

什么是癣?

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癣,包括影响你身体上的皮肤(称为“体癣”)和头皮(称为“头癣”)的感染。 影响腹股沟区域的癣称为“股癣”(或“股癣”),而影响脚的癣称为“足癣”(或“ 脚癣 ”)。

虽然症状因癣的类型而异,但常见症状包括瘙痒,红肿,鳞状斑块,可能起泡和渗出。 通常在中央具有正常肤色的清晰边缘,这些贴片往往类似于圆环。

癣的自然疗法

有证据表明某些自然疗法可能有助于治疗脚气。 然而,很少有研究测试了使用自然疗法治疗其他类型的癣。 以下是可用研究的一些主要发现:

1)茶树油和运动员的脚

几项小型研究表明,茶树油( 芳香疗法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精油 )可以帮助治疗癣影响脚部。

例如,在澳大利亚皮肤病学杂志 2002年的一项研究 ,研究人员将158名脚气患者分配给安慰剂或含有25%或50%茶树油的溶液治疗。

患者每天两次将溶液应用于受影响的区域四周。 通过研究的结果显示,接受25%茶树油的患者中有72%显着改善(相比之下,50%茶树油组患者的68%和39%的安慰剂组患者)。

在同一期刊的一项1992年研究中,研究人员将104名脚气患者用安慰剂,含10%茶树油的霜或含1%托萘酯(一种以非处方药物销售的合成抗真菌药物) )。 虽然茶树油可以显着减少癣症状,但它并不比安慰剂更有效治愈真菌感染。

茶树油:4您可能不知道的健康益处

2)大蒜提取物

Ajoene(一种从大蒜中提取的天然化合物)在治疗癣方面表现出前景。 例如,德国Arzneimittel-Forschung杂志1999年的一项研究发现含有阿胶素的凝胶有助于治疗股癣和体癣。 这项研究涉及60名成人患有任一种情况,他们中的每一人都被分配接受含有0.6%阿焦烯的凝胶或含有1%特比萘芬(抗真菌剂)的乳膏。

治疗60天后,分别用阿比烯和特比萘芬治疗组的愈合率分别为73%和71%。

几项小型研究也表明,阿霍烯可能有助于治疗运动员的脚。

癣预防和治疗的自我照顾

为了帮助预防癣,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议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洗发,并避免分享个人护理用品。 你还应该在健身房和游泳池里穿凉鞋或者鞋子,并且避免碰到秃斑的宠物。

使用任何类型的治疗来治疗癣时,一定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并在感染时每天清洗床单和睡衣。

治疗感染的宠物也很重要。

使用自然疗法治疗癣

如果治疗不当,癣可能会导致许多并发症(包括感染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细菌性皮肤感染和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处方抗真菌药物来治疗癣。 虽然自然疗法可能对治疗癣有一定益处,但在使用天然癣治疗之前咨询您的医生很重要。

>来源:

> Ledezma E,DeSousa L,Jorquera A,Sanchez J,Lander A,Rodriguez E,Jain MK,Apitz-Castro R.“Ajoene,从大蒜衍生的有机硫的短效治疗癣的疗效”。 真菌病。 1996年9月 - 10月; 39(9-10):393-5。

> Ledezma E,LópezJC,Marin P,Romero H,Ferrara G,De Sousa L,Jorquera A,Apitz Castro R.“Ajoene in the Shortical Term Treatment of Tinea Cruris and Tinea Corporis in Humans。Randomized Comparison Study with Terbinafine 。“Arzneimittelforschung。 1999年6月; 49(6):544-7。

> Ledezma E,Marcano K,Jorquera A,De Sousa L,Padilla M,Pulgar M,Apitz-Castro R.“Ajoene在治疗癣的疗效:与特比萘芬的双盲和比较研究”J Am Acad Dermatol。 2000年11月; 43(5 Pt 1):829-32。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癣:MedlinePlus医学百科全书”。 2011年8月。

> Satchell AC,Saurajen A,Bell C,Barnetson RS。 “用25%和50%茶树油溶液治疗趾间足癣:一项随机,安慰剂对照,盲法研究。”Australas J Dermatol。 2002年8月; 43(3):175-8。

>童MM,奥特曼下午,巴内特森RS。 “茶树油在治疗足癣中的应用”,Australas J Dermatol。 1992; 33(3):1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