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疱疹前驱症状?

不同的人对生殖器口腔疱疹感染有不同的感受。 有些人从来没有爆发过。 有些人有一次暴发,然后再也没有症状。 然后,大约20-40%的感染者经常或半定期出现疱疹爆发。 这些人中的许多人会注意到他们每次复发疱疹前都会出现刺痛感和其他感觉。这些症状被称为疱疹前驱症状。

前驱期是症状开始出现但完全症状尚未发展的时期。 另一种想法是,前驱期是爆发即将发生的预警信号。 前驱症状是不是全面爆发或发作的疾病症状。 该术语并不完全用于指疱疹感染。 其他感染也可以有前驱期。 例如,麻疹暴发往往发生在发烧之前。 非感染性病症也可以有前驱期。 例如,偏头痛有时会出现前驱症状。 前驱性偏头痛综合征并不是众所周知的偏头痛“气氛”,而是在此之前出现的症状。 这些可能包括烦躁和对光线或声音的敏感度。

什么是疱疹前驱症状?

疱疹前驱期持续2至24小时。 在此期间,人们可能会遇到:

所有这些症状都可以在爆发区域内发生,也可以在发生爆发的身体更广泛的区域发生。 除了这些更加局部的症状之外,一些人在前驱期也普遍感到不适。 例如,他们可能会失去对饮食的兴趣。

他们也可能有头痛,发烧或淋巴结肿大。

经过前驱期后,人们通常会发生暴发。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或几天内,他们将开发经典的疱疹病变。 那些病变会自行结痂并愈合,通常没有任何疤痕。 然而,有些局部治疗可以减少病变的不适并且可能加速治愈。

前驱期和疱疹治疗

有些人每天服用疱疹药物作为抑制疗法的一种形式。 抑制性治疗的目标是减少他们的暴发数量,并减少将病毒传播给合作伙伴的风险。 其他人使用所谓的偶发性治疗。 他们在疱疹前驱症状开始后或在爆发开始24小时内服用疱疹药物。 我们的目标是让治疗的短暂内容缩短即将到来的爆发或降低其可能性。

数据表明,抑制性治疗方法可能更有效地预防疾病暴发。 但是,由于成本,不愿意每天服用药物,担心副作用以及其他原因,并不总是一种选择。

对他们来说,在前驱期开始间歇性疱疹治疗有时可以帮助预防暴发,或至少使他们不那么严重。 但是,这种类型的治疗并不能降低将疱疹传染给伴侣的风险。 因此,与抑制性治疗相比,对于可能有感染风险的性伴侣的人而言,建议的可能性较小。

疱疹前驱症状有多常见?

不是每个患有生殖器或口腔疱疹感染的人都会有复发性暴发。 事实上,大多数人不会有明显的爆发或只有一次明显的爆发。

不幸的是,无论是在爆发前还是在一次之前,几乎没有数据显示有多少人患有疱疹前驱症状。 (例如,爆发可能会因治疗而中断并且从不发生。)然而,通常认为大多数爆发人群在此之前会出现前驱症状。 事实上,这是疱疹前驱症状的可靠性,并且预测爆发使得可以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偶发性治疗。

在前驱期间有疱疹感染的人吗?

疱疹患者可能会将疾病传染给伴侣,无论他们是否有明显的暴发症状。 绝对包括在疱疹前驱期。 几项研究已经研究了这段时间内病毒的流失。 一般来说,研究发现,在发病前期和暴发最严重阶段期间​​,皮肤上的疱疹病毒并不多。 尽管如此,还是比没有症状时存在更多的病毒。 也就是说,多达一半的人可能会在疱疹病毒从爆发中得到治愈并且根本没有症状的情况下散发疱疹病毒。

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当病毒感染者没有症状时,大多数疱疹感染都会传播,无论是在爆发期还是在前驱期。 这就是为什么对性行为活跃的疱疹感染患者持续进行安全性行为并考虑抑制性治疗非常重要。 如果感染者是不和谐夫妇的一部分,情况尤其如此。 安全性行为和抑制性治疗都不能保证安全,但都可以降低伴侣的风险。

一句话来自

前驱症状通常出现在疱疹爆发之前。 但是,它们并不是唯一真正的事情。 对于很多人来说,在疱疹爆发之前经常出现的另一件事是压力。 众所周知,压力对免疫系统有负面影响。 当他们感到压力时,人们往往会变得更加困难。 事实证明,它们也可能更容易发生疱疹爆发。

如果你是一个频繁发生疱疹爆发的人,有时候看看他们是否与生活中有压力的时期有关。 如果是这样,你可能想减少压力,作为减少爆发频率的另一种方式。 无论如何,缓解压力并不是万能的。 然而,与抑制疗法相结合,它可以为一些人带来很多好处。

>来源:

> Chi CC,Wang SH,Delamere FM,Wojnarowska F,Peters MC,Kanjirath PP。 干预预防单纯性唇疱疹(唇上唇疱疹)。 Cochrane数据库Syst Rev. 2015年8月7日;(8):CD010095。 doi:10.1002 / 14651858.CD010095.pub2。

> Chida Y,Mao X.心理社会压力预测症状性单纯疱疹病毒复发? 前瞻性研究的元分析调查。 脑部行为免疫。 2009年10月; 23(7):917-25。 doi:10.1016 / j.bbi.2009.04.009。

> Gilbert SC。 单纯疱疹病毒1型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口服脱落。 J Oral Pathol Med。 2006年10月; 35(9):548-53。